電影《藝伎回憶錄》里小百合踩著花魁步的那段油紙傘舞,距今都已經十多年了!簡直是,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小時候看覺得有點驚悚,現在看就只想知道福建油紙傘是怎么做這么精致的。我國從唐宋時期就開始出現并使用油紙傘了,這種“用時打開,不用收攏”的結構距今已經用了上千年?,F在用的長直傘,在原理上和古代油紙傘是沒大差別的,只是材料上做了很多優化,比如透明塑料的傘面和金屬或塑料的傘骨。
當然啊,折疊傘是結構上的更優化啦~比起直筒傘,傘骨上多了兩次折疊收攏。
刨竹青皮制作傘骨的首先是取合適的竹節,然后刮去竹青皮。除了做竹傘,老家做個啥竹椅、竹凳也得先這么處理。
劈條傘骨大竹筒分劈成小塊,小塊再繼續分劈成長條。
做傘架一般是一個竹筒一把傘,這樣到閉合的時候更能嚴絲合縫。
削尖傘骨分劈的單根傘骨的一端還需要被削尖細,我們暫且把這個叫做傘骨的頂部。
傘骨開槽傘長骨上還需要在接近頂端 1/4 的位置去開個槽和鉆個孔,后面用來和傘短骨相連的~然后就可以先按摞收集好了,這么一排列我們就很容易知道削尖的用途了,后面傘長骨要交錯的聯結在傘頭上的~傘骨鉆孔接著用非常順手的鉆孔工具,通過旋轉施力,給每一根傘骨的頂部都鉆好小孔,后面連結傘頭要穿線的。
傘骨穿線傘頭上傘頭和下傘托的結構類似,都是用來承載連結傘骨的,一般就是用整塊的實心木頭給鑿修出來的。除了要在傘骨頂部鉆孔,傘頭上同樣需要打孔,然后才一起去穿線進行連結,然后一根根傘骨嵌進去上傘頭和傘長骨連結好后,下傘托和傘短骨也是同樣的制作和穿線連結過程。
長骨穿線短骨開合結構的 4 個部分,傘頭連好了傘長骨,傘托連好了傘短骨,自然還有傘長骨和傘短骨的相連。這就是之前在傘長骨上開槽的意義所在了!
然后是再來好幾輪的穿針引線,把長傘骨和短長骨連起來開合測試雖然這時候還沒插上傘桿,但開合的結構可以測試下,看整個撐傘收傘的動作是否順滑了~網傘定型傘骨和傘骨之間還沒有確定固定的開合路徑,這就需要把下整個傘架給用線網住定型了。
五六次的纏線固定,就把傘面上的傘骨給分布均勻了。讓每一根傘骨的開合都是固定的開合路徑,以此增加整把傘的穩定性,也就更耐用了~繞線渡傘渡傘的步驟有的是在這時候,也有的是在整把傘都制作完成后。
油紙傘的渡傘一般每一層都會用到不同顏色的絲線。不僅是為了繁復的幾何美,同時也為了支撐和穩固傘短骨們。
做竹跳子如果要我說整把竹制油紙傘神奇的結構在哪里,我肯定要說是那個完全用竹子做出來的,在開合處用來卡口鎖喉的“竹跳子”了!
竹跳子完全就是靠自身的韌性,支撐著一把傘整個使用周期的開合。
而且完全就是卡在此處,也沒用到彈簧啥的,細微處的巧奪天工不外如此做好了傘桿后,我們先放一邊,一般是到后面的組裝環節才給換上全新的傘桿,防止制作過程的磨損和刮花。
糊傘紙面在傘骨上刷好漿糊后,就可以把宣紙這么一層層的貼好到傘骨內外了。
除了糊了上傘面,當然還得糊下傘面和包邊。有的傳統工藝也會用到柿子水當膠水,就是榨柿子得到的黏糊糊的柿子汁晾傘環節傘面還只是糊上去,還沒到刷桐油的步驟,現在需要在太陽底下進行晾曬。
初步收傘在傘面作畫之前,制傘師還需要把剛曬好的紙傘初步的用手收傘、攏傘,整理一下傘面。
手繪傘面現在有請我們手藝高超的手繪師,在傘面上盡情作畫啦~這里的顏料都是混過桐油的。這樣的處理能防暈染,在紙面著色更好。畢竟我們的傘是要下雨天用的,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除了現場手繪,現在傘面作圖的玩法已經很多了,有的是一開始就已經印刷好了傘面直接糊就好了;還有的是糊多層紙的時候,夾層上就有圖了的;更有新鮮的是夾層中夾了真竹葉或是真花瓣卡折痕為了以后紙張傘面的開合“有跡可循”,現在把整把傘歸攏箍緊,再用工具調整每一處收痕的縫隙。
在這之后吧,還有一個“烘烤定型折痕”的步驟,才算是做好折痕。出了烘烤處,還得給傘面內外刷上清桐油,并在多云的天氣下陰干,才算是做好雨傘的防水工作~裝傘柄是時候給油紙傘的手握竹桿處裝上傘柄了,也不能忘了給傘柄刷上防腐的清漆。
包布頭我們把傘隨手一放的時候,傘頭和地面的接觸比較頻繁,屬于比較容易磨損的部位。給油紙傘包上布頭,一個是布相較于紙張不易于磨損,還有一個是淋雨的時候頂上用來引流雨水,然后一個就是美觀了~撐開傘你要的竹制布包頭油紙傘就這么美美噠上線了!
等等!Cast 還有話說??所以四大天王里的多聞天王魔禮紅,一定是從唐朝之后穿越回商朝的?。ù笳`……狗頭保命……)